什么是鳞状细胞癌?

一.概述


鳞状细胞癌(squamous cell carcinoma)简称鳞癌,起源于皮肤表皮及其附属器(毛囊漏斗、皮脂腺导管、末端汗管) 角质形成细胞,好发于头皮、面部、颈和手背等暴露部位,早期即可呈溃疡,又常继发于慢性溃疡或慢性窦道开口,或瘢痕部的溃疡经久不愈而癌变。临床可呈菜花状,边缘隆起不规则,底部不平,易出血,常伴感染致恶臭。可有局部浸润及区域淋巴结转移。在下肢者常伴骨髓炎或骨膜炎。


二.病因


1、日光长期暴晒:  

1948年Blum证明致癌射线是太阳光谱中波长为290~320mm的部分,日光中的紫外线侵害人体,导致细胞内DNA损伤和其修复能力的破坏而致皮肤癌,皮肤内的黑色素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损伤,这就是白色人种易受紫外线损伤而好发皮肤癌的原因,而他们喜欢日光浴的习惯,也是造成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,地球上空臭氧层变薄,形成臭氧洞,导致过多紫外线照射,可造成皮肤癌患者的增加。  

2、化学物质刺激:  

某些化学物质如砷,沥青等可致皮肤鳞癌,与沥青接触的工人皮肤鳞癌的发病数比一般工人高出12倍左右如沥青,煤焦油,石蜡,含有砷剂的化合物等均有致癌性,特别是导致鳞癌。  

3、人类乳头瘤病毒:  

人类乳头瘤病毒,特别是16,18,30和33型;免疫抑制,器官移植亦为诱发的重要因素。  

4、遗传因素:  

遗传亦为重要的发病因素,某些遗传性皮肤病如色素性干皮病,白化病等有色人种鳞癌的发病数比白种人发病率高,国内孙绍谦等1956年报道191例皮肤癌,其中,鳞癌占78.5%,而德国Bosenberg1953年报道133例皮肤癌中鳞癌仅占15%。  

一、发病原因  

自从1775年Percivalpott首次报道扫烟囱工人因接触煤烟发生阴囊鳞癌以来,鳞癌的发病机制为人们所注意,许多致病因子均可诱发鳞状细胞癌,主要为紫外线长期照射,其次为放射线损伤,热损伤,致癌化学物质,如砷,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,煤焦油,木馏油,石蜡,蒽,烟草焦油,铬酸盐等与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。  

1、癌前期皮肤病某些癌前期皮肤病如日光角化病,黏膜白斑,砷角化病,X线和镭射线性皮炎等均易致鳞癌,以及其他慢性皮肤病,如疣状表皮发育不良,慢性溃疡,慢性窦道,慢性骨髓炎,慢性红斑狼疮,寻常狼疮,萎缩硬化性苔藓等均可诱发或继发鳞癌。  

2、放射线过量照射在慢性皮炎的基础上,如受到过量的放射线照射,亦可使皮肤发生癌变,长期与放射线接触的工作人员,如缺乏保护措施,亦可以诱发皮肤癌症。  

3、瘢痕各种创伤性瘢痕,尤其烧伤性瘢痕更易发生鳞癌。  

4、继发于慢性皮肤病变某些慢性皮肤病,如寻常狼疮,红斑狼疮,黏膜白斑,慢性溃疡或窦道,烧伤瘢痕,射线皮炎,慢性肉芽肿疣状表皮发育不良,慢性骨髓炎,萎缩硬化性苔藓等均可诱发或继发鳞癌。  

二、发病机制  

1、组织病理所见癌细胞大致有以下三种:  

(1)已分化的棘细胞:与正常棘细胞不同,瘤细胞体积较大,呈多边形,短梭形或不规则形,胞浆丰富,有细胞间桥,伊红染色,不均匀,若内含糖原,细胞透明呈空泡状;胞核大小及染色深浅不一,有多核,巨核和较多核分裂象。  

(2)角化细胞:单个或簇集成团,癌细胞团块的中央出现角化珠,由同心层状排列(如洋葱状)的角化物质构成,胞核较大,深染,胞浆深红,示嗜酸性,完全或不完全角化,此为鳞状细胞癌的特征性的结构。  

(3)未分化或低分化梭形细胞:细胞体积较小胞浆少;胞核深染,细胞间无网状纤维。  

上述几种癌细胞常相互混杂,排列成乳头状,巢状,条带状或假腺样结构(图1)。  

2、鳞癌一般分化较好,高分化的鳞癌约占75%,癌细胞呈乳头状,巢状,条索状或腺样结构,可浸润至真皮层或皮下组织,按癌细胞分化程度分4级:  

(1)Ⅰ级:分化成熟的鳞癌,具有细胞间桥和癌珠,癌珠为鳞癌特征性结构,是由同心性排列的角癌细胞组成。  

(2)Ⅱ级:以棘细胞为主要成分,并具有明显的异形性,包括癌细胞体增大,核大小不等,染色深浅不一,核分裂多见,癌珠少,且其中央有角化不全。  

(3)Ⅲ级:细胞分化差,皮表层大部分细胞排列紊乱,细胞体积增大,核大异形明显,核分裂多见,无癌珠,但有个别细胞呈角化不良,病变在表皮内呈辐射状扩展,浸润真皮较晚。  

(4)Ⅳ级:为未分化型,无棘细胞,无细胞间桥和癌珠,癌细小呈梭形,核细长染色深,并有坏死和假腺样结构,少数呈鳞状细胞和角化细胞,可作为诊断依据。  

3、Broders分类根据未分化细胞在癌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,侵袭性鳞状细胞癌分为四级。  

(1)Ⅰ级:瘤组织不超过汗腺的水平,未分化细胞<25%,角珠较多。

(2)Ⅱ级:未分化细胞<50%,只有少数角珠,角珠中心角化细胞较少,非典型细胞稍多,癌细胞团界限不清。

(3)Ⅲ级:未分化细胞<75%,无角珠,可见较大的角化不良细胞,胞浆深红,核深染,核分裂象多且不典型;

(4)Ⅳ级:未分化细胞>75%,无角化,肿瘤细胞不典型,无细胞间桥,诊断较困难。  

未分化细胞所占比例越大,恶性程度越高,除此之外,侵袭的深度也是估计恶性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,在低度恶性的鳞状细胞癌中,罕见癌细胞侵入到汗腺以下的组织。  

按Broders分类,鳞状细胞癌大多为分化较高的Ⅰ或Ⅱ级,分化低的Ⅲ或Ⅳ级少见。

三.临床表现


1、多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,常见于面部,头皮,下唇,手背,前臂,阴部等处,尤其是皮肤与粘膜交界处更易发生,初起为暗红色坚硬的疣样小结节,表面毛细血管扩张,中央有角质物附着,不易剥离,用力剥后可出血,皮损逐渐扩大,形成坚硬的红色斑块,表面有少许鳞屑,边境清楚,向周围浸润,触之较硬,迅速扩大形成溃疡,溃疡向周围及深部侵犯,可深达肌肉与骨骼,损害互相粘连形成坚硬的肿块,不易移动,溃疡基底部为肉红色,有坏死组织,有脓液,臭味,易出血,溃疡边缘隆起外翻,有明显炎症,自觉疼痛,如发生在皮肤与粘膜交界处,固潮湿与摩擦更易出血,发展更快,可形成菜花状,破坏性大,有明显疼痛,易转移,预后不良。  

2、早期皮损常呈小而硬的淡红色结节,边界不清,表面光滑,但常演变为疣状或乳头瘤状,有时表面有鳞屑,肿瘤进行性增大。  

3、根据肿瘤发展的快慢,肿瘤中央迟早会发生溃疡,发展迅速的肿瘤直径达到1~2cm大小之前就发生溃疡,溃疡表面呈颗粒状,有坏死组织,易出血,溃疡边缘宽而高起呈菜花状,性质坚硬,伴恶臭,发生于口唇的鳞癌90%发生于下唇,常为单个结节溃疡性皮损,较皮肤鳞癌发展迅速,预后差,一般来讲继发于放射性皮炎,焦油性角化病,瘢痕,溃疡,窦道者,其转移远较日光损伤,如日光性角化病为高;发生于口唇,阴茎,女阴者亦易于转移。  

4、原发性鳞癌少见,早期为一小的丘疹,结节状或呈疣状突起,淡红色,表面粗糙,生长迅速易破溃并向周围浸润,多见于头顶部,继发性鳞癌多见,常在原有头皮的慢性溃疡,瘢痕等损害基础上癌变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