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新生儿硬肿症?

一.概述

新生儿硬肿症(Neonatal scleredema)亦称新生儿皮脂硬化症,大部分由寒冷引起,故又称寒冷损伤综合征,但也可因其他因素如感染而在夏季发病,故又有称为感染硬肿症或夏季硬肿症。此症为新生儿严重疾病之一,多见于出生后第1-2周的早产儿或有感染窒息、先天畸形新生儿,多发生在寒冷季节,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可见于夏季,病儿出现全身冰冷,皮肤及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,触摸有“冷猪肉”的感觉,严重者可引起肺出血、DIC、急性肾功能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。本病发生率仅次于肺炎,近年来其病死率仍高达20-50%。但随着医疗技术、医疗条件的好转,此病的治愈率逐年提高。有报道体重在1.5公斤以下患硬肿症的早产儿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治愈出院。

二.病因

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,皮肤薄嫩,血管丰富,容易散热,综色脂肪是新生儿体内特有的组织,它的代谢是新生儿在寒冷环境中急需产热时的主要能量来源,而饥饿时的能量来源是白色脂肪,如小儿周围环境温度过低,散热过多,棕色脂肪容易耗尽,体温即会下降,新生儿严重感染时体温也会不升,这些情况下皮下脂肪都容易凝固而变硬,同时低温时周围毛细血管扩张,渗透性增加,易发生水肿,结果产生硬肿。  

1、周围循环阻力(20%):  

低体温时周围循环阻力下降,血液淤滞,组织缺氧,中心血循环量则减少,心率减慢,尿量减少,在复温过程中血循环量增加,如尿量不随之增加,可能引起心力衰竭,甚至发生肺水肿和肺出血。  

2、红细胞(15%):  

低体温时红细胞压积和血液粘稠度增高,血小板减少,肝素样物质也减少,种种原因都可引起凝血障碍,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(DIC),严重感染时由于休克更易发生DIC。  

3、呼吸(20%):  

低体温时呼吸减慢,有时呼吸暂停,易发生呼吸性酸中毒,又由于营养进入量不足,造成代谢性酸中毒,因此重型硬肿症酸中毒也较重。  

4、糖代谢(10%):  

低体温时糖代谢不完善,病初起可能出现高血糖,但由于糖消耗增高,继而发生低血糖。

三.临床表现

本症主要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和低日龄组的新生儿,特别是早产儿,临床表现包括三大主征,即体温不升,皮肤硬肿和多系统功能损害。  

1、体温不升:体温过低是主要表现,全身或肢端凉,体温常在摄氏35度以下,严重者可在30度以下,体温过低分产热良好与产热衰竭两种不同的情况,有助于判断病情,产热良好者腋温>肛温,腋温减肛温差为正值(在0-0.9度之间),大多病程短,硬肿面积小,属于轻型,产热衰竭者,腋温<肛温,腋温减肛温差为负值,多为病程长,硬肿面积大,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,属于重型。

2、皮肤硬肿:包括皮脂硬化和水肿两种情况,皮肤变硬,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提起,严重时肢体僵硬,不能活动,触之如硬橡皮样,皮肤呈暗红色或苍黄色,可伴水肿,指压呈凹陷性,硬肿常为对称性,3、器官功能损害:轻者,器官功能低下,表现为不吃,不哭,反应低下,心率慢或心电图及血生化异常;重者多器官功能衰竭,可发生休克,心力衰竭,DIC,肾功衰竭及肺出血等。  

(1)循环衰竭:重症体温过低患儿,特别是体温<30℃或硬肿加重时,常伴有明显微循环障碍,如面色苍白,发绀,四肢凉,皮肤呈花纹状,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,心率先快后慢,心音低钝及心律不齐,重症出现心衰,心肌损害及心源性休克。

(2)急性肾功能衰竭:本症加重时多伴有尿少,甚至无尿等急性肾功能损害表现,严重者发生肾功能衰竭。  

(3)肺出血:是重症病例极期表现①呼吸困难和紫绀突然加重,给氧后症状不缓解;②肺内湿罗音迅速增加;③泡沫性鲜血由口鼻涌出或气管插管内吸出血性液体;④血气显示PaO2下降,PaCO2增加,肺出血是本病最危重临床症象和主要死因,如不及时急救可在短时间内死亡。  

(4)DIC:常见皮肤粘膜自发性出血,或注射针孔渗血不止,可伴休克和溶血表现等。  

4、其它可致高胆红素血症并促成胆红素脑病:代谢紊乱如低血糖,低血钙及代谢性酸中毒等。  

本症多发生在出生后7~10天内,体温不升,在35℃以下,重症低于30℃,体核温度(肛温)可能低于体表温度(腋温),皮肤和皮下组织出现硬肿,皮肤呈浅红或暗红色,严重循环不良者可呈苍灰色或青紫色,硬肿首先出现在下肢,臀部,面颊和下腹部,然后至上肢和全身,有时只硬不肿,则皮肤颜色苍白,犹如橡皮,范围较局限,只影响大腿和臀部,这种情况常发生在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硬肿症,重型硬肿症可发生休克,肺出血和DIC。  

DIC,肺出血身体各部面积%的估计:头颈部20%,双上肢18%,前胸及腹部14%,背及腰骶部14%,臀部8%,双下肢26%。